[35] 其实,这种不虑而知的良知或正义感,并非什么先天的或者先验的东西,而是源于一个群体在特定生活方式中的共同生活感悟。
正如中国传统的音乐理论一样:既强调快乐,同时又注重节乐,也就是快乐本身也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其中含有理性的节制,而不同于酒神精神的纵欲狂欢和毫无节制的生理享受。这也就是我在《回应桑德尔及其它》中所说的John MILL 的高级的幸福、快乐和欲望,如读书的欲望、祈祷的欲望、欣赏艺术品的欲望。
当然更不是禁欲苦行或超验理性的全面统治。但也因此,好些神学家便完全甩开各种具体历史情境,把自觉选择的自由意志作为恶的总根源,康德也说根本恶(radical evil)并非自然禀性,而在人的自由:道德上的恶必须出自自由(《 单在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从而如拙著所认为,今天需要对此传统分析、解构而重建之,即以情本体的宇宙观和宗教性道德来范导和适当构建公共理性的现代社会性道德。性善、性恶、或原罪等等都是某种宗教性或准宗教性的传统的情感信仰 ,今天你我既可以接受也可以完全不接受这种信仰,完全可以不去相信孟子的四端良知良能,而只相信这个不可知而可思的宇宙总体有其可知(即发明)并可循的规则,从而以乐观的情感信念(宇宙与人协同共在)认定人类命运可自身掌握和创造,从而极端重视自己的自由意志的各种选择和决定。当然,知与行,知、会、愿、做之间有许多关联和一致,也会有不少矛盾和冲突,这需要道徳心理学进一步研究。
我认为,塑建情理结构即是树立人性,仍愿按古典说法,它主要是知、情、意,三者又各有其知、情、意的方面,且三者相互渗透。这种欲望从来不是道德的动力或助力。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
人之于道,下学于己而可上达于天,然后仁可言矣[3](P196)。曰:安得自然如此?若体究此理,知其所自来,则仁之道不远矣。[5](P944) 与程门其他学人相比较而言,龟山更为注重求仁之学,在其影响下,求仁成为南宋早期道学的中心话语,朱熹的老师一辈和朱熹早年无不受此影响。而生则有所觉,生意味着有知觉,故不仁就是不知觉、无所知觉。
故于是有纪纲政事之设焉,有礼乐教化之施焉,凡以裁成辅相、成己成物,而求尽吾心焉耳。无论如何,阳明有关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几个大段文字,不仅一气贯通,如大江之流一泻千里,而且是阳明全部著作中最富感情色彩的文字,这说明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是他全部学问与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故在他看来,以天地之心为忠恕是以天地之心为仁的另一种说法。虽然程颐在这里说爱人亦仁,仁主于爱,但总地说来,他还是主张爱人固然与仁有关,但爱人是仁的用,而并非即是仁: 谢收问学于伊川,答曰:学之大无如仁,汝谓仁是如何?谢久之无入处,一日再问曰:爱人是仁否?伊川曰:爱人乃仁之端,非仁也。杨龟山(杨时)卒于朱熹出世后五年,即1135年。
[6](P24)五峰此说亦可谓有得于横渠。汉儒以仁为天心,程颐以公为天心,认为仁是公的体现,公还是高于仁。……虽然,古之人所以求仁者不亦难乎?夫孔子之徒问仁者多矣,而孔子所以告之者,岂一二言欤?然而犹曰罕言,岂不以仁之道至矣、而言之不能尽欤?故凡孔子之所言者,皆求仁之方也,若夫仁则盖未尝言。吕大临在气的意义上讲同体,这就突破了二程只重在境界上讲仁,使仁有了本体的意义。
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作仁。后来,刘宗周、黄宗羲都沿着此种思路而强调气是使万物一体成为可能的实体⑥。
六、胡宏:皆归吾仁说 胡宏(号五峰)是杨时之后、朱熹以前最有影响力的南宋理学思想家,南宋湖湘学的代表,朱熹早年曾受到五峰思想的不少影响。也就是说,仁有众多意义,包含诸多方面,如博施济众是仁,爱人也是仁,等等。
若知孔子以能近取譬为仁之方,不谓之仁,则知此意。仁者,人所以肖天地之机要也[3](P25)。尤其是他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不是仁本身,只是行仁的方法,似乎还是强调道德修身,而轻视仁的伦理意义。草木五谷之实谓之仁,取名于生也。心之本体,则喜怒哀乐之未发者是也。七、王阳明:大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从主观方面理解万物一体的思想,在明代更为发达。
在这里,程颐认为,公是仁之理、爱是仁之用的说法要比其他说法来得稳健。在这个意义上,以万物同体论仁是指出仁的境界的内涵意义,而以知觉论仁是指出仁作为境界的感受形式。
若是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正如布伯强调我与你比我、我与它更具有本源性一样,阳明也强调一体的本源性。
作者简介:陈来,清华大学 国学研究院,北京 100084 陈来(1952- ),男,浙江温州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宋元明清理学和现代儒家哲学研究。退之谓‘博爱之谓仁,非也。
其又云: 晋伯甚好学,初理会仁字不透,吾固曰:世人说仁,只管着爱上,怎生见得仁?只如‘力行近乎仁,力行关爱甚事?何故却近乎仁?推此类具言之。《拔本塞源论》写得痛快淋漓,一气直下,说明它体现了阳明真实的思想与情感。奉词于天,孰敢侮予?且战且徕,胜私窒欲。……此善学者所以急急于求仁也[6](P13)。
伊川也说天心所以至仁者,惟公尔。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
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可见,仁既是合于天地、通于鬼神、禀于人心的普遍的存在本体,又是人参天地、化万物的实践原理。
程颐说: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由于上蔡以仁说为其思想的重点,其仁说成为南宋前期最有影响的道学思想。
此外,上蔡指出,爱与修身无关,而《论语》中许多关于仁的说法都与修身有关,应着重从修身方面来理解仁。夫手足在我,而疾痛不与知焉,非不仁而何[2](P74)①。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草木五谷之实谓之仁,取名于生也。
李似祖的父亲主张从隐忧疾痛来认识仁,龟山提问,他人的疾痛,为什么自己会为之疾痛?显然,他的提问背后是用明道万物一体的思想来作基础的。不仁者无所知觉,指知觉为仁则不可[2](P1173)。
五、吕大临、游酢论万物一体 龟山以万物一体为仁,吕大临(字与叔)亦以一体解仁,他们都继承了明道仁说思想。王阳明认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不仅是人所要追求的境界,也是人心的本体,是一切人心而不仅仅是圣人之心的本体。
今学者将仁小却,故不知求仁,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孔子尚不敢当,且罕言之,则仁之道不亦大乎?然则所谓合而言之道也,何也?曰:由仁义则行,仁义所谓合也[8](P53)。这是就其本心而言的,不仅小人之本心以万物为一体,而且小人在某些场合也能显现其一体的本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